政治
我的母校——中国
阿塞拜疆与中国在多领域的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联结各地区文明的精神之路。今天,丝绸之路这一伟大工程已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我的祖国——阿塞拜疆与我的母校——中国在经贸、文化领域的沟通和交流愈加频繁。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前往遥远的中国求学?”我通常会回答:“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但其实从本心来说,我更相信我与中国之间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我与中国的机缘始于上海大学,后来又在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或许在校园内想要认识中国,终究是管窥蠡测。于是,在中国学习工作的20年中,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掘模仿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灿烂的文化,参加各类学术性、民间性活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融入中国社会;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飞速发展;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不断探求中国智慧,渴望认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中国社会,中国已成为我的母校。
众所周知,阿中友谊源远流长。在14世纪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老城中就立有一座古老的建筑——“中国清真寺”,其名字由来的背后寄托着古代阿塞拜疆人民对于中国的憧憬和向往,蕴藏着阿中两国千里相依的深厚友谊。阿塞拜疆民间有这样一句祝福语:“祝你的梦想成为中国 (Arzuların çin olsun.)”,意思是“心想事成”。古老的阿塞拜疆民族认为,如果到了中国,梦想自会实现。我个人推测,这句祝福语多与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的商人有关,作为古丝绸之路大家庭中的一员,阿塞拜疆人自古以来就肩负起了沟通东西方商贸的责任,他们倾向于从中国采购一手产品,所以他们一看到来自中国的产品就借此表达诚挚的祝福——“希望有一天你能亲自去中国采购中国产品”,这个祝福语后来引申为“心想事成”,成为了现当代阿塞拜疆人最常用的祝福语之一。这本身表明阿塞拜疆人的“中国梦”历史悠久。据传说,巴库老城的“中国清真寺”门口有一位门卫,他每次欢送客人的时候都说“祝你的梦想成为中国(意为‘心想事成’)”。所以这座清真寺就被命名为“中国清真寺”。现如今,“中国清真寺”是阿塞拜疆唯一的古钱币博物馆,馆藏不同类型的古钱币,也充分说明了阿塞拜疆在古丝绸之路上独一无二的枢纽地位。
建交近30年来,中阿关系始终健康稳定发展,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双边合作互动更是达到历史新高度。20世纪90年代阿塞拜疆恢复独立后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不断深化两国传统友好合作关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阿塞拜疆第一时间响应并支持该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为两国友好关系开启了新篇章。2015年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中阿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一文件为两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阿中关系和经贸、能源、交通、人文等领域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今天,阿首都巴库建立的两所孔子学院在成功开展汉语教学之外,还致力于加强阿中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事实证明,在两所孔子学院教师与志愿者的辛勤努力下,汉语学习在阿塞拜疆逐步“年轻化”。学习汉语的小朋友日益增多,阿塞拜疆青年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加深。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我越来越多地发现,阿塞拜疆与中国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两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互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教育交流提供了新机遇。“一带一路”不仅让沿线国家了解中国,也使中国更深入地了解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与风土人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民心相通已成为其主导理念之一。而在与沿线国家进一步深化经贸人文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给“一带一路”架起“文化之路”,铺好“语言之路”,许多外语类高校开设了非通用语课程与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5年开设阿塞拜疆语专业,这不仅是中国国内,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在阿境外开设的阿塞拜疆语本科专业。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全校通选课“第三外语” 模块课程首次开设了阿塞拜疆语课程。2018年,阿塞拜疆语专业开始进行本科招生(首次招生10人),学科建设积极有序推进。我非常荣幸担任北外阿塞拜疆语专业创始人和负责人。今年,中国第一批阿塞拜疆语专业的学生即将进入大学四年级,他们毕业后将会光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
阿中两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相互支持、团结战斗,共同推进“健康丝路”建设,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合作十分密切。全球疫情治理再次证明,各国加强友好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必要。抗击疫情是阿中人民共同的责任。在中国疫情暴发时,为了提供语言服务,北外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发布了《汉语—阿塞拜疆语疫情对照词汇》《疫情防控外语通(阿塞拜疆语版)》,本人在《参考消息》上发表了《全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文,一方面组织阿塞拜疆在华留学生拍摄“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视频,另一方面协助阿塞拜疆语专业学生拍摄“阿塞拜疆加油”视频。我和我的学生们相信,尽管每个人的贡献是微小的,但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2021年将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疫情阻击战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亚洲学院(前亚非学院)建院60周年也追随着2021的脚步向我们走来。百年华诞、八十峥嵘、六十治学,这些数字背后的深层逻辑早已不言而喻。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语高等院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典型代表,而亚洲学院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之初设立的第一批院系之一。近日,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提到“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不可否认,了解现代中国必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波澜壮阔,读懂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筚路蓝缕。事实上,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东方古国,有两种基本思路:第一类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第二类则是中国人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再将中国故事以符合对象国思维逻辑与表达习惯的方式讲述给世界的各个角落。今天,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文化战略,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实施了许多外语类项目,在“走出去”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的国际大环境下,加强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拥抱外国文化,通过翻译、讲授等方式让学生“从北外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2022年我们将迎来阿中建交30周年,也是中国首批阿塞拜疆语专业学生毕业之年。他们毕业后或融入社会,为阿中两国务实合作添砖加瓦,或进一步深造,成为阿中科学文化研究交流的使者,这些对我来说都意义深远。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在我的祖国——阿塞拜疆与我的母校——中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中谱写新时代的灿烂篇章。
(阿格申·阿利耶夫 ,博士、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